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趣闻 >> 艺术新闻 >> 北京 绘画 艺术 美术 书画 综合新闻
      分享到:

      幽人空翠间,何处寻行迹——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古代绘画新展的策划

        作者:刘希言2023-10-22 07:50: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幽人空翠间,何处寻行迹——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古代绘画新展的策划

        ▲白云红树图(国画)  明 蓝瑛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社会美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激发了公众和学界源源不断地从历史经典中汲取养分,以获新知。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丰厚积淀;另一方面受益于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在古代藏品研究和展示方面的诸多工作,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日以馆藏古代绘画为内容的展览“何处寻行迹——馆藏古代绘画中的人与自然”即是其一。该展览也是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展览选取了一个“山水画中的人和人物画中的山水”的角度,尝试引导现代观看者自如且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策划这一展览的动因有三。一则是尝试以现代策展理念介入古代藏品的研究展示。在常见的编年叙事、杰作叙事的展览思路之外,以文化切片、片段叙事为关键词的策划逻辑正在现代展览中不断发生,这与历史研究方法转向有效史研究、跨文化研究的趋势吻合,与此同时,跨学科方法也在不断应用到美术馆研究之中。从结果上看,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美术馆和策展人去重新思考藏品是否是单一叙事逻辑的证据,藏品与藏品之间是否可以建立起新的联系,“何处寻行迹”展览的策划亦由此展开。面向这批元明清时期的古画收藏时,在美术史演进、绘画流派的思路之外,我们开始思考,怎样将一件明代的绘画与一件清代的绘画联系起来、将一件美术史杰作与一件鲜为人知的作品联系起来,甚至可能将不同画派的作品进行另一种分组?经过对作品的视觉分析和历史爬梳后,宏阔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我们发现这些人物的行为共性、他们与环境的隐喻关系、他们的绘制方法之间,仿佛被一条若隐若现的、跨越历史阶段的线串起,这条可以超越时间、画家身份、画派类型的线,还似乎可以对以上问题作出一个巧妙的回答。因此,我们选择了以“人”的视角重新进入山水画。这些人物或在高简的《山水》和沈周的《云水行窝图》中行波远渡、或在张雨的《山水》和蓝瑛的《白云红树图》里执杖山行、或在李士达的《匡庐泉图》和吴定的《秋山观瀑图》中观山望瀑、或在胡玉林的《山水》和戴进的《松下弈棋图》中鼓琴对弈、或在樊昕的《抚梅图》和陈君佐的《临窗小憩》中抚花小憩……他们也许是几笔点拨,但一定不是画家随意安排,而可能是理解画中种种玲珑意象的一个引路人。犹记得我们徐徐展开清代画家朱昂之《仿王蒙山水》长卷时,寻觅那个藏身在群峰涧谷、竹林叠影间的人迹时,“何处寻行迹”的展览题目呼之欲出,而这也恰是此卷的画家自题。

        二则是从古代藏品中发掘出可与现代文化共鸣的元素和内涵。观众在欣赏古代艺术时,可能不仅仅满足于以此作为媒介去想象古代,如果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分割,那么观看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将是脆弱的。在我们看来,当这件古代藏品和这个古代展览与观看者的体验发生联系、与观看者的想法有交融,或许才能更好地践行藏品的“活化”。希望此次展览提出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能够既对古代哲思有承袭,又对当下的社会发展情况有呼应。因此,策展团队使用了一些现代化的设计元素和参与元素,来对此做出多维度的诠释。具体而言,展览以中国人熟识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作为核心,以三个单元展开,分别是:人物遵循不同时节特征进行活动的“四时景物”、理解古人在山水中具体行为含义的“意象玲珑”、思考环境作为人物精神写照的“人境相偕”。三个单元从古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活智慧出发,进而到古人于自然的文化寄情,最后落脚到古人与自然的相互映照。这其中,有传统的季节时令概念与《山水纯全集》对四季具体要画什么的介绍,引导观众通过观察画中人的行为来分析画中的时节;还可以从上官周的《仿周东邨农家乐事图》、张宏的《仿古山水册》等画作中春画归牧耕锄、夏画玩水浮舟、秋画吹箫登高、冬画雪笠寒僮的角度来寻找新的观看线索;有参照《太平清话》所示的各类山水文人活动“支仗、舟游、勘方、山居、小憩、抚花、读书、观瀑、负暄、望山、旅行、对弈、鼓琴”的解读,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通过映射自身游玩山水经历来理解山水画的互文语境;也有借《世说新语》“容止篇”以物喻人的典故,让观者的视线从人物再转移到景物,从物和境的向度去感悟古人对君子之德和避世归隐的追求,在此,任伯年《秋林觅句》里的松树、钱慧安《人物故事》里的枯木槎,皆有所指。这样一个观展、思考和进入的过程在设计师的精心安排下进行——设计师以侧墙、角落里的小型人物图案和动画作为线索,时时牵引着观看者的视线去寻找人、观察人,并在视线于画中自然游动的过程中理解人;同时又以建模制作的三维山水置景空间邀请观看者进入山水、融入山水,在行迹于这亦真亦假的自然之间时不经意成为画中人。

        三是展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古代绘画藏品方面的阶段工作。开展之后,有观众在评论中表示首次知道央美馆有如此精彩的古画收藏。事实上,展览展出的52件作品(42套)只是2000余件古代书画收藏的一小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院和美术馆围绕这批珍贵收藏进行了有序的整理、研究、修复、出版、展示等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1993年举办的“意趣与机杼:明清绘画透析国际学术讨论会”、2001年出版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精品收藏》、2009年的“历代名画记”展览、2018年出版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中国古代书画卷》以及围绕这次出版所进行的鉴定和修复、2021年的“天才纵横:馆藏任伯年作品专题展”,等等。“何处寻行迹”展览是对近几年相关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汇报,推出了一批未在新馆展出的作品,如祁豸佳的《仿张僧繇画法山水》、金古良的《山水》等;也有经过两代纸本修复师冯鹏生和窦天炜修缮的作品以新貌亮相,如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戴熙的《寒林东山图》等。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中有一个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一位头戴儒巾、褒衣博带、策仗望山的士人。他在展览伊始背身而站,似在阅读前言;他在展览中执杖行走于墙上,与观看者一起悠游山水;他在置景空间中以3D打印形式出现,隐绰闪亮,引导观看者进入此境;他在展览结尾从画中(梅清的《山水》)走出,仿佛欲随观看者离开展览。他是谁?画家画他有何意?他在展览中扮演什么角色,他又与画前的你有什么关系?这是展览的问题,答案也在展览中。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3(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