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798”的第一家“国营”艺术空间

        作者:核实中..2009-05-09 10:41:01 来源:网络

           对于热爱艺术、关心当代艺术理论的人们来说,湖南美术出版社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白皮书”、“国外现代画家译丛”、“实验艺术丛书”等等系列图书,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末乃至新世纪,都是艺术爱好者们一本接着一本追捧的读物。


        如今,这个出版社的触角从二维伸向了多维。6月14日,该社投资建立的“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在北京798艺术工厂区正式亮相。

          同时亮相的还有开幕展“个案——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在艺术空间揭幕礼的仪式上,顾振清、吕澎、朱朱等艺术策展人还有一众艺术评论家悉数到场,而艺术家的阵容更是庞大:张晓刚、王广义、刘小东、毛旭辉、舒群……“85新潮”的一干老将和后来崛起的年轻艺术家们坐得密密麻麻。开幕展由吕澎和朱朱分别策展的两部分——“艺术史中的艺术家”和“艺术批评中的艺术家”组成,集结了王广义、岳敏君、刘小东、张晓刚、曾梵志、方力钧等当代艺术界大腕,他们是最近这些年来拍卖市场与媒体的宠儿。

          推动艺术:从书本到美术馆

          一个银色的立方体矗立在“798”的中心区域,这就是由这些年来不断走红的建筑设计师王晖操刀改造的圣之空间艺术中心。它曾经是一组老车库,王晖在其基础上又新建了一些建筑。最终内部有3个不同大小、高低渐变的展厅,外带一个影像放映室,总面积有800平方米。在一个曾经的国营大厂的厂区里,出现一座说到底可以称为是“国营”的艺术中心,不能不说有些耐人寻味。

          湖南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美术出版社当中,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大鳄,在2007年他们的码洋达到了2.6亿元人民币。而他们的影响力也毋庸置疑,用吕澎的话来说,“我们其实一直在接受着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恩惠”。王广义也记得,当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现代画家译丛”、“当代艺术理论译丛”等书籍,是如何影响着他和他们那一代在资讯仍然不发达的年代,苦苦追索的艺术家们,“我们都是看着他们的书起来的”。

          “我们一直致力于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标准和理论体系,应该说在美术专业出版社当中,我们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出版社的社长汪华回忆道。他和吕澎都认为,成立艺术中心,只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又一步。“他们一直是把出版看作是推动艺术的事业,而现在建立了这个艺术中心,不仅是要通过展览和出版来推动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制度性和结构性地来推动艺术的发展。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都一直在讨论如何更好更完善地更制度化地推动艺术,现在这个艺术空间可以让出版、展览、市场都结合到一起,更好地完成出版社的宗旨。”吕澎如此总结道。

          一条龙模式

          最近几年,“798”艺术区里经常出现大手笔的艺术中心,不论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还是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在中央美术学院的赵力教授看来,这些“外资的入场,反衬出的是国内艺术机构的不足”。而圣之空间艺术中心进入被他称为“中国乃至亚洲的代表性艺术区”,正说明了,“国有企业成为艺术品跨行业精英的开始,这也是对国有资本负责任的做法”。他同时也是圣之空间艺术中心的艺术顾问,他的另外的头衔是“艺术财富专家”。

          “非美术馆的美术馆”是这个艺术空间主打的概念,在非营利性的美术馆与功利性的画廊之间究竟如何界定该概念,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而中心的名字也让人不由得联想,空间的英文名字叫做SZ,让人想到罗兰·巴特著名晦涩的《S/Z》,而“圣之”则与“升值”谐音。

          运营总监陈美伶则将空间的运营模式总结为“从发现艺术资源,到包装推广,再到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共同实现的运营体系”,其中自然就包括了出版。出版物的多少,一直是艺术家的价值得以提升的重要环节,而圣之空间艺术中心与湖南美术出版社的近水楼台的关系,让这个环节能够得以方便地实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画册通常还没有ISBN,难以称为正式出版物的今天,该空间的这种模式,大概会在艺术界掀起不小的波澜。

        作者:网络转载      来源:网络转载      责任编辑:高杨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