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郑振铎:40年藏书7700余种

        作者:核实中..2009-05-07 17:30:35 来源:网络

        郑振铎是我国知名的文学家、学者,同时也是“藏书家”和“文物收藏家”。他生前所收藏的从汉魏六朝至隋唐的500来件陶俑,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便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而他在此前所编辑的《古明器陶俑图录》一书,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他去世28年后的1986年,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印量仅200套。

          收集旧书成癖好

          郑振铎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郑振铎(1898—1958年)祖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并兼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文学研究所所长。

          郑振铎喜欢收集旧书,几成癖好。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四马路中段的旧书铺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去欧州旅行,巴黎国立图书馆几乎成了他的安身之地。他每天从早到晚在那里搜寻流落海外的古籍,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郑振铎先生收集旧书40年如一日,总数达7700余种。

          郑振铎先生的藏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类别有历代诗文别集、总集、词曲、小说、弹词、宝卷、版画和各种政治经济史料等,范围广泛。

          在文艺类书籍的收藏中,他不但重视作家的别集,还特别强调总集和地方艺文类书籍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总集类书籍不但可和各家别集互相比勘,取长补短,而且还可看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流派的特色和选家的文学批评倾向。如汉魏六朝文学,除了各家别集和薛应旗、汪士贤、张燮、张溥等编校的各家别集丛书,还兼收《昭明文选》各种版本33种,《玉台新咏》各种版本8种和明人冯惟讷、刘成德、张之象、张谦、曹学佺等编选的总集。对唐宋以后和近代文学亦是如此。地方艺文类书籍搜集有200多种。


          不顾生命安危抢救文物

          郑振铎先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保护国家的文物。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上海从事写作和其他文化活动外,用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废寝忘食,不顾生命安危,千方百计为国家抢救了大量文物。有珍贵的善本古籍和大量的陶俑等文物。

          他搜集陶俑,是与藏书同时开始的。大约于1921年,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偶然的一天他发现了几件精美的陶俑,要价不高便买了下来。后来,为了编辑《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在查看有关古器物书籍中,多载有古陶俑,发现这对研究古代文化生活很有用处,便萌生了收集陶俑的念头。

          为了收集陶俑,郑振铎从来不惜花钱。据说有一次他独自去了苏州,将要满载而归时,进了一家古董店,被一尊童俑吸引住了。据先生记载:“此童俑姿态活泼,汉式俑中之最上品也。头部前发作刘海式。一手持一小鸟,一手牵衣作步行状,衣褶柔和,表情逼真。”店家要价很高,先生经几番讨价,最后倾囊中所有,才算买下这尊童俑。当回到客栈后才发现,连回上海的路费都没有了。后来找到了本地的一位旧友,才解决了回家的路费。类似这样的事,据说还有过多次。

          他在古董店里见从北方涌来不少古陶俑,看见外国人买了很多,古董商人也纷纷收购盗运出国。为了减少这些文物流失国外,所以尽量收购一些,导致经济上罗掘一空了。


          将陶俑捐献给故宫

          他收集的陶俑摆上了书架、桌上以及地上,到处摆满了千姿百态的陶俑:有陶人、陶马、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怒目圆睁、浑身肌肉的武士;深目鹰鼻、满脸络腮胡、手牵骆驼的西域商人等等,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舞”。

          1952年,他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示愿意将收购珍藏的陶俑全部捐献给故宫,后来他的愿望得以实现。1958年郑振铎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60岁。捐献的这批陶俑上至两汉,下至宋代,门类齐全,其中有10多件被定为一级文物,这些陶俑丰富了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为了缅怀郑振铎先生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的贡献,故宫博物院特从他捐献的600多件文物中遴选出120余件,于2004年“五一”节前夕在故宫斋宫举办“郑振铎捐献陶俑特展”以示纪念。

        作者:网络转载      来源:网络转载      责任编辑:高杨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