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趣闻 >> 趣闻库 >> 台湾 故宫 国内 历史
      分享到:

      阎崇年:故宫绝非空壳 宝贝都被运到台湾是误解

        作者:核实中..2012-04-28 11:12:24 来源: 四川日报
         2月24日,78岁的清史专家阎崇年携新作《大故宫(微博)》再度出山,第4次登上《百家讲坛》,通过60讲为广大观众全景呈现一个宏伟瑰丽、价值连城的故宫。《大故宫》一套3本的同名书籍,也将陆续推出。

          作为中国紫禁城协会的副会长,阎崇年研究故宫已经长达50年。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民间有一种看法,认为故宫里价值连城的宝贝,都被运到台湾去了。但是在他眼里,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故宫绝非一个空壳,而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凝聚的一座圣殿,它的价值,无论怎么估价都不算高”。

          开讲故宫如履薄冰

          为了这次开讲《大故宫》,他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收集整理了几亿字的文字资料,多次徒步故宫实地测量和考察。

          记者:你曾三度登上《百家讲坛》讲明清历史,这次开讲《大故宫》的缘起是什么?

          阎崇年:5年前其实就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全景呈现故宫的精华,拓宽公众了解故宫的视野。为此,著名出版人金丽红还抽调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微博)编辑,成立了“大故宫”工作室,配合我的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工作。对于囊括了明清建筑、文学、书法、绘画、戏剧、服装、饮食等各类优秀传统文化的故宫,我觉得知识不够用,此间拜访了多位各个领域的行家。先当学生,仔细研修后再当先生,才敢讲给观众听。

          记者:从2008年到现在,你“消失”的这几年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准备工作?

          阎崇年:主要是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像前几天播出的《午门凤翔》,虽然只讲了32分钟,书稿7000字,但是查资料就得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城到宣统退位,600年在午门中发生的大事情,都要查一下。然后再沙里淘金,把资料浓缩。有时候一集故事收集了几十万字资料,却必须浓缩成几千字观众感兴趣的。所以每录一集,我都觉得如履薄冰。

          有一讲“三希堂”,要涉及三件法帖,这就难住我了。我就看《谢安传》等各种人物传和学术论文,和三个书法大家的作品,去看三希堂的环境。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我还专门去看原件,这才心里有了数。

          这次讲 《大故宫》和以前还有所不同。以前主要是查阅文献资料,而这次是把资料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讲的地方我都去过,而且不止一次。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去了至少8次。三希堂的整个碑我都看过。北京故宫有条中轴线,叫子午线,先有中轴线才修北京城,永定门、钟鼓楼,16华里。我们曾从永定门一直走到北头,体会这条线。故宫里面我也考察,是分片考察,讲哪块就去考察哪块。多次去,反复去。希望比较全面地反映故宫全貌。

        故宫和故宫文物不可分割

          在阎崇年眼里,故宫绝不只是一个空壳,它宏伟的建筑、丰厚的藏品以及它的典章制度等,对后人而言都是无价之宝。

          记者:我们已经习惯了称紫禁城为“故宫”,这次开讲《大故宫》,“大”的涵义是什么?

          阎崇年:当然首先是空间大。我第一次到故宫是60年以前,我惟一的印象就是“大”。那时候我们住平房、民房,到故宫一看,不得了。后来多次到故宫,渐渐知道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房屋9000多间。现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现存的皇宫,就以北京故宫占地面积最大。此外,我觉得故宫的价值,不管怎样估价都不算高,它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凝聚的一座圣殿。“大故宫”,不仅包括了紫禁城以及皇家园林、行宫陵寝,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文物。凡原内务府管理的范围,都在“大故宫”内。

          记者:《大故宫》一共60讲。能否透露一下你将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怎样的故宫?

          阎崇年:我希望能把故宫的全貌呈现出来,让人知道北京的故宫恢弘、光辉而且灿烂。这次的《百家讲坛》,我设计了6条线索。以空间为序、影像为长、文化为魂、合纵连横、史艺联通和中正安和等方面来表现故宫的方方面面。此外,我把沈阳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纳入了故宫的姻系,讲述了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和一位“女皇”慈禧在紫禁城治居的历史,这些对于观众拓宽了解故宫的视野很有帮助。

          记者:你通过哪些细节来证实故宫之“大”?

          阎崇年:我曾把故宫与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卢浮宫等做过比较。相比之下,故宫600年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保存得如此完整,这是很不容易的。卢浮宫经过多次改建和扩建后,一度成为欧洲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仅以面积来说,卢浮宫的面积还不到紫禁城建筑面积的四分之一。凡尔赛宫的建筑面积还不到颐和园的十分之一。白金汉宫的面积,也只相当于故宫的十分之一。

          另外,故宫的藏品也很丰富。经过7年的清理,现在故宫的藏品是180万件,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65万件,一共是245万件,这是个足以令人称奇的数字。另外一个是档案,故宫里有1000万件汉文档案、200万件满文档案,其中有一部分档案是明朝末年,在原来明朝的宫纸上,翻过来形成的档案。还有档案有行间距,把行间距写上字,做了记录,这种档案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还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比如故宫里发生的人和事,它的典章制度、日常生活、宫廷斗争。这样看故宫,就是一个立体、生动、丰富的,可触摸的。

          有的人说故宫的东西都被运到了台北故宫,说故宫的古建筑只是一个壳,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他们既不了解故宫究竟有多少藏品,也没看到文物藏品和宫殿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分散海外的文化和故宫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整体。结合起来研究,这一个一个的孤零零的文化,才有了生命和灵气。

        探索永远充满趣味

          在《大故宫》里,阎崇年并非死板地读史,而是纳入了很多普通观众感兴趣的史料,让严肃的话题充满趣味。

          记者:据说光绪皇帝结婚前,紫禁城里的太和门是纸糊的假门,《大故宫》会涉及这种八卦吗?

          阎崇年:这个确有其事,我也会讲到。光绪十四年12月15日,太和门大火,化为灰烬。但是次年正月二十七,就是光绪皇帝的大婚吉日。清制规定,大婚皇后必须经由太和门进宫,如今太和门被烧,短短42天根本来不及重修。怎么办?清廷就下令北京的棚匠扎彩工,夜以继日加紧搭建,竟然搭成了一座逼真的彩棚太和门,以假乱真,在光绪大婚时使用。所以《光绪皇帝大婚图》上的太和门,其实就是纸糊的。这项工艺已被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矗立在紫禁城的太和门,是光绪大婚后第二年建成的。

          记者:康熙设立南书房,主要是作为学习娱乐的场所,还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巩固自己的权力?

          阎崇年: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的一个创造,这是军事、行政、学问和情趣的需要。因为康熙身边的太监没有文化,不能同他研讨经史,切磋书法,大臣也不能随时陪伴身边。所以干脆设立南书房,选择一批品德高尚、学艺有长的大臣任事专职,随侍左右。他们中既有懂书法、绘画的艺术家,也有一批通天算、明音律的科技之才。但是侍奉皇帝并不是容易的事,他们曾经因为长时间垂首侍立,“十指欲肿”,也会因为写派呈书籍,“终日伏案而坐,两脚不得屈伸。”

          记者:《大故宫》听上去是一个比较严肃、学术的话题,你怎样保证观众有兴趣听下去?

          阎崇年:我讲的时候会看观众的眼神,有时观众乐了,我就觉得大家喜欢;有时大家低头,我就赶紧压缩,根据观众反应随时调整。另外,历史里很多怪癖的专用字,也尽量避免出错。已经录完的这20集,我尽心了,尽力了。

          嘉宾 著名学者 清史专家 阎崇年

          主持人本报记者 吴晓铃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4(s)   11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4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