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李可染:稻粱黍稷在心中

        作者:核实中..2010-11-18 12:18:38 来源:网络

        1943年在重庆的艺术家很多,特别是画家,有了得意之作,大都想请郭沫若挥笔题句。李可染在当时也已是画名远播,而且时有佳作问世。除了郭沫若,田汉、沈尹默等名家也在他的画作上多有题诗或留句。郭沫若在李可染的一幅“水牛”上就题诗道:“……农功参化育,气宇混鸿蒙。知是神无馁,力充度自雄。稻梁麦黍稷,尽在一身中。”对李可染笔下的水牛的内涵又进行了深入挖掘。
        相比于当时全国的抗战形势,处在大后方的重庆算是比较安定,而远离重庆市区的金刚坡乡下更是后方的后方,所以那里的不少人都有一种“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想法,而李可染则与他们不同。当时的李可染既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又有忧患中不忘艺术的敬业精神。那一时期内,在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同时,他在水彩、国画(人物、牛及山水)等方面都下了不少工夫。他常与朋辈坐而论道,借鉴对方的长处。当时他和傅抱石住得很近,便经常到傅抱石的住处,或者欣赏傅抱石的画作,或者与其谈石涛、论笔墨。傅抱石勤奋刻苦的精神使他很受鼓舞。他曾给四妹李畹写信说:“傅抱石先生近来天天画国画,我去看过二次,是比过去的作品更有进展,打算在今年雾季举行个展,以陈之佛、许士骢作比,定然结果不错……”
        1943年9月,艺专开学,李可染便到了艺专,这时李畹也正在那里读书。由于各自或者忙于工作,或者忙于学习,兄妹二人已经分别了好长时间,现在终于又能朝夕相见,再也不同靠频繁的书信往来了解情况,李可染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李可染在艺专教学时采用的主要是古已有之的办法,那就是以示范为主,老师先在课堂上现场作画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临摹。李可染那时候正潜心传统,人物喜欢梁楷,山水推崇石涛,画风比较疏简淡雅。他常常跟学生们讲,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要受此派彼派的干扰,要抛开杂念,自己认为对的,就坚持下去,扎扎实实地画下去。
        李可染当年在艺专教书时在课堂上示范给学生的那些画作不少已经找不到了,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一幅《执扇仕女》。这件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李可染的代表作。画面上的仕女,面容丰满,体态轻盈,手中的纨扇薄如 蝉翼,纨扇后人物的口、衣服清晰可见;面部用淡彩,上衣略渲花青,线条流畅而飞动,表情真挚而自然,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由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李可染当年作画相当快捷。那时侯,他已经画了近二十年的人物,不管是素描、宣传画,还是国画,技法娴熟的他都是一挥而就。画这幅仕女的时候,李可染36岁,正是思想和技艺日渐成熟、开始展露才华的时候。后来,李可染画得慢了,那是因为拜白石老人为师之后,老人谆谆告诫他,行笔一定要慢,要如“屋漏痕”,他牢记老师的教诲,坚持终生。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4(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