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乐山古文化的私家记录

        作者:核实中..2010-11-04 11:38:05 来源:网络

        四川省乐山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丽的山水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让乐山的古文化更具底蕴,家住乐山市中心城区斑竹湾118号的周俊麒老人,用了20多年的时间,用手写的形式,整理了近两百万字的文字资料,记录下了乐山古文化。

        退休老人精神可嘉 呕心乐山古文化

        走进周俊麒老人的家,朴素简陋的房间有些让人吃惊,陈旧的家具、开始泛黄的沙发,但是书籍堆积如山却又一尘不染。得知笔者来的目的之后,周老先生已经大大方方地将自己五分之一个世纪的“心血”,整齐地堆放在了沙发上了。因为年代久远,这些手抄本已经发黄发脆破旧不堪,笔者轻轻一拨,却纤尘不染,因为主人自己时常翻阅。

        周俊麒老人今年已经73岁,原是四川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的一名老教授,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老人在画画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老人应邀参与了《青衣之神蚕丛氏》一书的编写,与大量史迹的接触,让老先生感受到了古文化特有的韵味,从此便迷上了对乐山古文化的研究。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周老先生感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画者如果缺乏文化底蕴的支撑,他的艺术生命必然短暂且脆弱,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半个画家……”

        1988年退休后,老人有了更多空闲时间,从此,只要有时间、有精力,老人都会跋山涉水,深入各地的文物古迹去考察。经常带着画板和照相机到野外写生,在深入地方的过程中,老人对乐山的文化感触颇深,他觉得乐山的地方文化相当丰富,但就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回头一想,老人已经记不清自己到过多少地方了。老人对于实地考察,有这样一个习惯,只要在书上有记录的,他都会想方设法到现场。从1988年收集、整理资料开始,老人走遍了乐山11个区、县,出川也成了常事。周俊麒老人说,研究的过程中,最困难的也就是收集和印证资料的过程。他说,有些文物古迹是藏在深山里的,一般人不了解,如何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包含的文化内容是很重要的。

        执著老人执著梦 祈盼心血早成书

        通过现场的搜集后,老人会立刻将考察的成果进行研究分类,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乐山的古文化发展历程。记录的过程中,老人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乐山崖墓、佛像雕刻、诗词三个方面。老人认为,乐山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比如东汉时期是崖墓,唐代是摩崖造像,这样历史的连续性、阶段性也有很明确的地方性特色,很自然地就衍生出了乐山本土的一种古文化形式。

        周老先生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古文化遗存有湮没的倾向。四川乐山古称嘉州,东汉时期历史文化就初具规模,在唐朝(大周)武则天时代,有着相当丰富的物产和科技人才储备,因而才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地方文化也相当丰富,值得更多地挖掘与发扬,让乐山人以及更多的人认知并了解乐山古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分之一世纪心血的沉淀,老人手写的文字资料已经在200万字左右了,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一位主任曾经仔细地对老人的成果进行了研读,他惊奇地发现周老先生的搜集整理,已经覆盖了乐山古文化的十之八九。泛黄的纸页、工整的文字、一应俱全的相关资料,仔细翻阅老人二十来年的心血结晶,封面、目录、对收集对象的详细介绍等等,从他用心的设计,笔者深切感受到了老人对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无比热爱。

        周俊麒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1987至1988年间,到档案馆去抄古代的诗词资料和钻研县志的事。当时,是五六月的夏天,非常炎热,总共抄了半个月,苦自然不用说。20多年间,老人的研究成果不断在国家、省级媒体上发表,一些研究成果和出版的书籍还获得了权威认可。虽然现在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老人的精力远不如昔,但平时休息时,老人还是爱翻阅自己多年的收集,现在也学会了在网上浏览和整合有用的资源。如今,虽然过了古稀之年,但他仍精神矍铄、头脑清醒,对乐山的地方文化,从古到今都了如指掌。

        当笔者问老人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老人兴奋地表示:因为能力有限,所以现在自己整理得最为完整的应该是《乐山古洞石刻文化》一书,它融入了自己无数的心血,更是对乐山古文化一个方面的大汇总,要是有朝一日能变成铅字的话,那就太幸福了!老人与中国文献出版社联系过了,出版社认为此书有相当的出版价值,答应出版,而出版的费用在1.5万元左右,自己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自费出版有难处。他还说,干这个家里人一直非常支持,只要身体允许,自己就会继续努力奋斗下去。

        古文化承载着古嘉州精神,走出周俊麒老先生家门后,他那自信执著的微笑一直萦绕在笔者心中,令人难忘和振奋。我们也希望周老先生的梦想能早日成为现实!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 杨小薇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0(s)   6 queries